新闻中心

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公布拟进一步规范公共场所人脸识别应用

2020-10-30来源:华信启奥浏览次数:1

        随着人脸识别算法、高清摄像头等软硬件的发展,图像采集、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在机场、车站、银行、商场、小区、高校等公共场所的应用越来越普及。这类应用给民众带来了诸多便利,但也一直伴随着未征得用户明确同意、用户信息泄露、透明度不足等风险和争议。
  10月21日,备受瞩目的《个人信息保护法(草案)》(以下简称“草案”)在中国人大网公布,开始向社会征求意见。对于公共场所中的图像采集、个人身份识别设备问题,草案第二十七条作出了进一步规范。
  该条款规定,“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、个人身份识别设备,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,遵守国家有关规定,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。所收集的个人图像、个人身份特征信息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,不得公开或者向他人提供;取得个人单独同意或者法律、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。”
  虽然草案中并没有明确提到“人脸识别”,但“图像采集、个人身份识别设备”显然包括了人脸识别。据媒体报道,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草案进行分组审议时,便有多位委员专门提到人脸识别问题。
  此前,南都曾报道过多起涉及到公共场所的人脸识别争议事件,而争议中的应用大多服务于公共安全以外的目的: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强制要求年卡用户刷脸入园,浙江某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因此将其告上法庭,该案被业内人士称为“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”;有商场部署人脸识别摄像头,从而获取顾客的消费轨迹;一些小区为了方便管理,强制居民使用人脸识别门禁,等等。
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汉华南都记者表示,草案第二十七条回应了公众关注的生物信息采集问题,尤其是人脸识别。“把维护公共安全作为前提条件,应该说对于可能发生的(人脸识别)滥用现象能够产生遏制效应。”
  不过,他对南都记者强调,“公共安全”和公共利益一样,是一个“伸缩性”很强的概念,小区和商场可能都认为自己跟公共安全有关。“怎样使得公共安全真正落实而不流于形式,就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对话。”
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吕薇对南都记者表示,应该进一步明确“谁可以安装图像采集和个人身份识别设备,需要什么样的批准程序,由谁来批准”等问题。同时,要注意防范信息过度收集。
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江小涓在分组审议时提到,多数没有需求的人可能会认为人脸识别侵犯了隐私,但是极少数需要帮助的人又会觉得人脸识别非常必要,这中间就有平衡的问题。草案规定了“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”,但未明确究竟什么是“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”,希望明确谁来决定“必需”情形。
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王超英也谈到,要平衡好个人信息保护和公共安全的关系。草案虽然有规定,但是还很不够。“怎么在法律上规定做到收集个人信息最小化,并且应当符合比例原则,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应当收集什么信息。这些信息怎么保存、保管,一旦泄露法律责任当然有了,这些责任谁去追究、怎么追究?这些还要再研究。”
  近年来,不少企业在开发图像采集、个人身份识别设备的非公共安全用途,如智慧零售中的VIP客户识别、客流量统计;智慧教育中的识别师生上课状态,等等。还有企业研发了人脸识别厕纸机,防止公众过度取纸造成浪费。
  南都记者注意到,对于公共场所中的非公共安全应用,草案并未“一刀切”式地禁止,而是规定“取得个人单独同意或者法律、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”。谈到草案对行业发展的影响,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乐观。
  首联智能“人脸识别厕纸机”品牌创始人雷振山告诉南都记者,目前行业内的一些做法,已能满足草案第二十七条的要求。以其人脸识别厕纸机为例,每台机器上都有明显的提示,意味着已经取得用户的“个人单独同意”。此外他认为,厕纸机“可在设定时间内自动删除已存储的人脸信息文件”,因此不算“收集”用户的个人信息。

  “大型企业和机构部署图像采集、个人身份识别设备时,其实基本上都会先征得用户同意。目前公众对商场、小区等公共场所的身份识别应用存有疑虑,主要还是因为运营者的告知工作做得不够,信息透明度不够,公众不知道自己的个人数据给了谁、会被怎样使用。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的出台,相关应用会有进一步规范。当然,这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。”云从科技相关负责人对南都记者说。


华信启奥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专注BIM集成运维管理系统工程,哈尔滨监控工程,哈尔滨综合布线工程,哈尔滨弱电工程,哈尔滨系统集成,哈尔滨消防工程,哈尔滨楼控工程,哈尔滨医疗工程,哈尔滨消防工程,哈尔滨机房工程



copyright © 华信启奥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黑ICP备10006121号      站长统计

关注&咨询

15545127298
微信咨询
返回顶部